綜合管廊巡檢機器人
存量管廊改造二期項目
沙河東綜合管廊項目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緊湊型管廊項目
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可以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市政管線集于一體的隧道空間,從而形成一種現代化、科學化、集約化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
為減少路面反復開挖,消除城市痛點,增強城市安全韌性,提升城市開發建設品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成立深圳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領導小組,依托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平臺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區建發集團”)有序推進我市地下綜合管廊相關工作。特區建發集團自2016年承擔我市地下綜合管廊投資建設運營工作以來,充分發揮平臺公司作用,與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深圳中冶管廊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我市綜合管廊建設運營的專業化平臺,為全市綜合管廊提供技術咨詢、規劃設計、投融資、建設管理、運營維護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持續推進全市綜合管廊高質量發展。在綜合管廊行業主管部門市住房和建設局的指導下,綜合管廊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
A
腳踏實地,推進建設
據介紹,特區建發集團強化地下空間開發建設,已完成14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立項,總長度約53公里,總投資107億元?,F已開工8個項目,總長度34.88公里,總投資68.11億元。積極謀劃19個管廊項目,總規模約76公里,總投資約190億元。
沙河東綜合管廊項目采用模板臺車施工工藝,施工時整體性強,穩定性好,模板拆卸速度快,全自動控制,操作安全性高,施工質量、結構成形觀感優良,需要勞動力少,施工效率較快,可較傳統工藝節約工期40%~50%。存量管廊改造二期項目于2020年7月21日獲得概算批復、10月8日正式進場、11月30日完成分艙改造和支架安裝,具備電纜敷設條件,創造了管廊建設的“深圳速度”,為下沙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按期投入運營打下了良好基礎。
B
技術引領,社會擔當
特區建發集團作為我市管廊規劃建設管理技術支持單位,主持編制完成《城市綜合管廊消防設施技術規程》《深圳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程》2項管廊行業地方標準,參與《綜合管廊矩形頂管技術標準》、《城市綜合管廊通風設施技術規程》、《深圳市疊合式預制拼裝混凝土綜合管廊圖集》、《城市綜合管廊消防系統工程技術規范》等4項團體技術標準的制定,新立項主編《非干支型綜合管廊技術規程》、《深圳市綜合管廊工程施工及質量驗收規范》2項管廊地方標準,推進全市各區管廊詳細規劃補充完善工作。以問題為導向,發揮技術優勢,先行先試,創新管廊斷面型式,以投資高效、運維便利為目標,廣泛開展管廊項目規劃建設咨詢工作,已累計簽訂技術服務合同27項,在重點片區開發建設、城市更新(城中村綜合整治)、園區(校園)建設、依托道路共建管廊等方面均進行了探索實踐。投資降低10%-40%,工期節約25%-50%,極大增強投資效力和項目的可實施性,有效提升城市品質。
C
穩中求新,安全運維
特區建發集團于2017年12月26日正式開展管廊運營,現已接收并運營綜合管廊17.44公里,涉及給水、電力、燃氣、通訊、污水等25家入廊管線單位,入廊管線總規模約630.62公里,集約地下空間約100萬立方米。積極推動地下空間有償使用,運維收費簽約率100%,在全國處于前列。
該集團采用“廊外無人機、廊內巡檢機器人”巡檢技術,以機器替代人工,在減少人身安全風險的同時,增加數據采集的多樣性及實時傳送能力,大大提高了管廊巡檢工作的智能化程度,部署5G遠程運維監控系統,管廊運營進入5G時代,實現了“管線敷設零開挖,管線運行零事故”。
D
自主創新,內驅發展
特區建發集團秉持技術興司的理念,致力于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開發,具備綜合開發能力,擁有管廊相關有自主知識產權11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5項。主持完成管廊課題研究項目17項,新立項研究課題2項,對于管廊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未來將持續在地下空間共建、管廊智慧運維、智慧管廊管理平臺、管廊物聯網應用、BIM+GIS應用、智能巡檢機器人應用技術等多個方向深入開展技術創新工作,為市政管線提供高標準、智慧化的“物業”服務,促使市政管線更加安全、高效運營。
E
頂層設計,制度護航
綜合管廊作為全新市政基礎設施,健全的頂層制度對綜合管廊事業發展十分重要。在建設伊始,特區建發集團主動作為參與立法工作,2017年市政府頒布實施了《深圳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理辦法》(第296號);深度配合政府相關部門走訪調研,提供技術支持,推動《綜合管廊有償使用收費參考標準》制定并實施,使我市綜合管廊有償使用走在全國前列。此外,該集團還積極參加《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完善國有土地供應管理的若干意見》、《深圳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制定工作,結合建設、運營實踐,提出完善有關法律條文建議,使得制度落地后更具實操性;協助行業主管部門完成《深圳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建設管理工作指引》頒布實施,進一步完善我市綜合管廊建設的制度建設,促進全市綜合管廊事業良性發展。
建設亮點
第一個結合校園建設的綜合管廊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位于深圳市光明區,校區依山而建,場地起伏變化大,積巖外露。道路紅線寬度8米~18米,校內主要道路布置有生活給水、中水、消防水、空調補水、雨水、污水等十多根水管道及中低壓電力、智能化電纜等若干??紤]到校園內道路較窄,敷設管線多為配給管,管線種類多,數量大,結合地勢和需求,創新采用緊湊型管廊方案,設計三種管廊斷面型式,尺寸分別為3.8米×2.4米、2.6米×2.4米、2.0米×2.4米。管廊內不納入雨水、污水、燃氣管道,采用淺埋方案敷設,滿足綠化需求。優化后,管廊長度8.39公里,總投資2.4億元,較可研階段管廊里程增加3.39公里,投資減少2.6億元,節約工期30%,有效確保學校開學要求。
綜合管廊配建率最高開發片區項目
深汕灣機器人小鎮為全國最大機器人小鎮,片區開發品質要求高,共21條市政道路,考慮到片區道路寬度較窄,多數道路紅線寬度20米,路下管線種類及數量較多,管線供給安全性高,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全部道路下均規劃纜線管廊,總長度13.995公里,實現城市道路綜合管廊配建率100%。電力和通信管線入廊,保障了通信管線雙路由,助力智慧園區建設。通過優化路下管線布置,減少機動車道下直埋管線,在投資僅比直埋管線增加3%的情況下,有效解決“馬路拉鏈”現象,提升片區開發品質。
結合5G建設最長的綜合管廊
5G建設,基礎配套先行,隨著“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多功能智能桿作為將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融合的典范,集“綜合、共享、智慧、和諧”四大特點于一體。2020年8月特區建發集團首次在沙河東綜合管廊項目試點,沿線共1.4公里綜合管廊充分銜接5G發展規劃,結合道路恢復,部署多功能智能桿,集5G基站、路燈照明控制系統、LED信息發布、WIFI覆蓋、視頻監控管理、汽車充電樁、井蓋監測等多種應用于一身,為未來深圳5G發展、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幫助。
第一個創新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的綜合管廊
人才安居秀馨苑項目位于深圳市坪山區,是我市重點建設的安居項目之一,也是坪山區人才住房建設模式改革首個試點項目。項目按照綜合管廊、海綿城市、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等技術規范,力爭打造住宅小區內綜合管廊建設的“深圳范例”。小區在實施屋頂及地面綠化、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海綿措施基礎上,創新提出管廊與海綿城市結合設置,將雨水管道納入綜合管廊,并將綜合管廊兼做雨水調蓄池,收集經透水瀝青過濾后的路面雨水,實現對雨水的“蓄、凈、用、排”。目前,該項目管廊工程已完工,將成為全國首例住宅小區范圍內結合海綿城市理念規劃和建設的綜合管廊,具有試點和推廣意義。
最長通風區間綜合管廊
皇崗路綜合管廊項目北起梅觀高速市政化改造工程終點,南至廣深高速皇崗收費站,貫穿福田中心區,是深圳市中部發展軸上的重要市政通道。項目全長11公里,其中穿越大腦殼山段擬采用TBM工法施工,4.3公里范圍無法設置進、出風口,通風區段長,入廊電力電纜回路數多、發熱量大,常規設計所需風道截面積占隧道截面積15%以上,對項目投資和后期運維影響較大。特區建發集團從綜合管廊實際運維需求出發,通過實地調研,結合國內類似工程案例,提出了利用給水艙兼作送風道、優化電力艙通風機制、采用移動設備與固定風機相結合的技術方案,節約一次投資10%以上,提高了政府投資效率,建成后將為我市通風區間最長的綜合管廊。
第一條城中村智慧運營纜線管廊
福田區石廈村纜線管廊為我市首個城中村管廊建設項目,項目于2017年開工建設,比住建部三里河路9號院管廊工程早一年實施,目前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石廈村纜線管廊采用多種智慧運維技術應用,通過現場部署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外部入侵探測報警系統,配備多功能應急搶險作業工程車,集成了供電、照明、通風、排水、通訊、消防、吊裝等功能,運維作業人員配備便攜通訊、有害氣體探測、有限空間自救逃生相關裝備,實現管廊統一監控調度指揮,運維流動作業,30分鐘應急響應等,有效保障城中村市政管線供給安全,提升城市品質,為城市更新(城中村綜合整治)、老小區改造等工程提供樣板,提升城市可感知、可判斷、快速反應的能力,為加快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奠定基礎。
第一個成規模運營綜合管廊系統
光明區已建成運營的光僑路、觀光路、華夏路綜合管廊全長8.59公里,3條管廊相互連通,呈“π”字形布置,并與正在建設的光僑北路綜合管廊、華夏二路綜合管廊、光輝大道綜合管廊相連通,總長度達14.39公里,預計2023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將是我市第一個成規模運營的規模管廊系統。目前建成的3條管廊于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電力、通信、給水等22家管線單位入廊,管廊內管線敷設長度達519.808公里。入廊管線運行環境安全穩定,實現了“管線敷設零開挖,管線運行零事故”,方便了管線維護作業,提高了市政供給安全,為管線單位帶來切實的經濟收益,實現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光明區已運營的管廊作為全市第一個成系統的管廊運營片區,為今后全市管廊統一運營管理奠定了基礎。
安全運維時間最長的綜合管廊
大梅沙-鹽田坳綜合管廊于2005建成并投入運營,是全市第一條建成投入運營的管廊,也是全市第一條燃氣入廊的管廊,全長2.666公里,全線為穿山隧道,隧道采用半圓城門拱形斷面,高2.85米,寬2.4米。管廊內現安裝有通信電纜橋架、給水、污水、燃氣管線等市政管線。為保障燃氣管線安全運營,此管廊內設有消防控制系統包括:自動噴淋系統、天然氣監控系統、CO監控系統、O2監控系統、防排煙系統、消防監控中心聯動控制設備等設施,管廊建成運行至今,安全無事故,為今后易燃氣體入廊的管廊運營管理提供了運營管理經驗。
第一條采用5G技術運營的綜合管廊
大鵬新區下沙-大鵬墟鎮綜合管廊全長2.05公里,全線均為穿山隧洞。原數據采集信號接入本地泵站合建的監控室內,需要本地人員監控及操作。為解決管廊運營日常管理與安全管理權限過于分散、專業化資源與力量無法集中等難題,減少綜合管廊運營人力成本支出。2019年8月特區建發集團搶抓深圳市作為全國首批5G網絡試點城市之一的契機,試點部署遠程5G傳輸試驗系統,通過手機端實時數據查看、報警信息推送、語音對講、動作偵測報警等功能,充分發揮5G高速率低延時,免傳統通訊線路敷設的優勢,實現了綜合管廊現場的無人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