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生
深圳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圖為11月11日第22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開幕現場。
鵬城云腦運維中心科研人員正在工作。
“深圳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鄙钲谑锌萍紕撔挛瘑T會主任梁永生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市科技創新委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六屆十六次全會相關部署要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生態鏈,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一批一流科技基礎設施和科研機構,努力培育創新創業創造新活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全方位布局推動新產業發展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指出,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作為科創主管部門,接下來要如何貫徹和落實?
梁永生:近日,深圳市委在全市上下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專門召開六屆十六次全會。全會提出,要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的需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這對科技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接下來,我們首先要明確推動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在哪些領域可以發力和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要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發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際上是支撐大科學裝置的,這個大裝置是基礎研究的利器,也是人才集聚的平臺。國外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的快速發展和進步,其實源于重大基礎設施的支持。深圳提出,要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包括全力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就是為了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同時我還強調一點,即使我們擁有了這些大裝置還不夠,還要推動科技和產業的同頻共振,就是我們建了這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為了更好地支持深圳支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布局高水平科研平臺。深圳的鵬城實驗室已成為國家戰略力量,以它為代表的高平臺集群,包括一些基礎研究的諾獎實驗室,以及還在規劃的和產業相關的一些大的科研平臺,通過這些科研平臺來集中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同時通過技術發明和技術攻關來推動產業的發展。
通過這些布局,接下來就是如何去推進新產業發展,在氫能源上,我們要做氫氣的制備、存儲、運輸和氫燃料電池等,同時推動AI、集成電路等新產業的發展,在諸多“卡脖子”領域尋求突破。設立科研載體和平臺,就是為了推動這些新產業不斷成熟和進步。
三是吸引高端人才。深圳人才總量超過600萬,這些人才在深圳需要發力的學科和產業領域中是否足夠,其組成是否合理,需要科學分析和研究。要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既需要靠市場去配置,也要主動發揮政府的這只“手”去布局。
深圳設計STE未來創新模式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今年以來,深圳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有何具體舉措?針對科技創新的生態鏈又作出哪些新設計?
梁永生:近年來,深圳科研經費逐年增加,確保不低于30%的市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
但是只有資金是不夠的,給大家建一個模型來說明——從0到10。從0到1是基礎研究,就是一些原理、公理和定理的突破,需要政府投入,雖然這塊非常難,但這些我們正在做。1到2.5是技術攻關,把已有的技術知識,或者我們能夠用到的技術優勢,怎樣用技術的路徑把它實現。
產業發展,我們通常定義為6到9。這是產業界,由企業家作為主力發動。大家看到中間缺了一段,就是2.5到6這里,這段實際上就是企業家創業的“死亡之谷”。這一塊政府有責任把它做好,就必須支持些中立的公益性機構來做概念驗證、中試、中測,還有一些工程的需求論證,以保證知識技術推到產業領域的時候是順滑推進的,避免因為技術不成熟導致企業陷入困境。
這里還有一個10,就是企業的跟蹤和反饋。這個知識技術推到產業階段,運轉得怎么樣,企業對新技術可能有更多的需求,那通過企業的跟蹤反饋,就形成了一個新的閉環。從0到10,再到下一個0到10。
這一推進過程,我們定義為STE創新模式,S是科學,T是技術,E是工程,就是從S到T再到E的過程。實際上,深圳前幾十年的發展走了一條ETS的道路,即從產業界的需求驅動,再到技術,然后到知識的供給。如果是從STE,接下來再ETS,一個循環往復,我們就從科技創新的邏輯起點一直到產業發展,再到產業進步,產業再反饋回來,對科技創新、基礎研究提出的新需求,這個是閉環模型創新,是未來完整的創新模式。
不斷完善創新全過程生態鏈
記者:深圳提出要加快建設全球創新之都,接下來,深圳要如何把創新的旗幟舉得更高,有什么舉措?
梁永生:深圳提出牢牢抓住創新驅動發展這個“牛鼻子”,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生態鏈。未來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去構建這個生態鏈。剛才談基礎研究比較多,實際上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是怎么樣提出科學問題,二是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
技術攻關環節,我們從面上技術攻關、重點技術攻關、重大技術攻關、戰略性技術攻關四個層面來推進,精準突破“大卡”“中卡”“小卡”技術難題,目前已立項7批次共80個技術攻關重點項目。如深圳企業承擔的芯片關鍵技術研發項目,解決了整體芯片規格和架構設計、關鍵性算法、SOC整系統的集成等關鍵技術難點。
成果產業化環節,以往是把成果從高校、科研院所推進到產業領域,如果換一種思維,由產業界提出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去高質量的供給,是不是更好一些?所以我們在成果產業化中提出由需求導向,供給側高質量供給的可持續的自我演進的過程,形成閉環螺旋式上升。在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撐環節,也在通過系統化的聯動工程來提升。
完善制度供給“護航”科技創新
記者:在構建創新的全過程生態鏈中,深圳是否安排一些制度性的保障?
梁永生:今年11月1日起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作為我國首部覆蓋科技創新全生態鏈的地方性法規,結合深圳實際,條例作出不少鼓勵和保護科技創新的制度設計。
第一個層面是科技研發資金資助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這是科創委保障的任務,就是作為保障層面來說,科技研發資金怎么花,怎么樣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科技創新條例做了規定,當然也把原有的一些政策、文件在條例里以立法的形式固化了。
第二個是改革層面,根據國家、省、市創新的需求要做的改革任務,包括一些體制機制的改革。如推出基礎研究的實施辦法、技術攻關的管理辦法,今年還要推出成果產業化的改革計劃。我們會與科技部等國家層面的部委展開合作,推出由科技部支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新行動方案,全面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
第三個是發展層面,比如人才、知識產權、科技倫理體系等涉及別的職能部門,同樣以立法的形式把它固化下來。這樣從保障層面、改革層面和發展層面,這三個層面都以立法的形式固化,再加上科技部和省里面的支持,可以保障整個創新生態鏈可以實施下去。
政府的工作實際上就是營造環境、構建平臺、提供服務,讓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業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尊重科技發展的規律,發揮我們最大的效能。
■深圳特區報記者聞坤實習生陳婉瑩李秀青/文記者楊少昆何龍/圖